书书小说网

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

第五章 少数民族春节风俗(第6页)

初一早晨,全村寨鞭炮齐鸣之后,各家聚集,喝甜酒,吃粽子,称之为“年饭”。由此可见苗族过春节的习俗也并未与汉族完全相同,还是有着自己的民族特点的。

初一这天,贵州舟溪一带的苗族,还有“踩年”的习俗。“踩年”者是事先约好的邻居的一个男孩,初一这天吃过早饭后,就请他到家中来踩一踩屋内各处,以示吉利。“踩年”的人到家中时,主人要先给他一两杯酒喝,再拿点肉给他吃,之后才举行“踩年”仪式。他离开时,主人还要给他一些糯米饭和钱。

初二以后,苗族各家开始走访亲友,相互拜年、祝贺。初四开始,男女青年一起,举行庆祝活动。这时,芦笙四起,青年们或随乐曲翩翩起舞,或是对歌取乐。这时,也是年轻人吐情表爱的大好时机。

春节期间,苗家也像过苗年一样,要跳芦笙舞,还要举行赛马、斗牛、踩鼓、“游云”等活动。人们各自根据自己的喜爱,去欣赏各种文体活动。

年节期间,苗族的文体活动内容丰富、形式多样,可谓多姿多彩。除前面提到的“游年”等外,还有以下几种活动形式:

1.“猴儿鼓”

居住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苗族,在春节期间,要表演猴儿鼓。

这种节目由三个人表演,一个人敲锣伴奏,另外两个人双手拿鼓槌,围着一面大鼓,边击鼓边模拟猴子的各种动作舞蹈,供大家娱乐。

湘西地区的苗族为何在新春佳节里要表演这种节目呢?它的由来,与湘西地区山高林密、猴子众多有关。传说,很久以前,有一只猴子钻进了一座僻静的古庙,无意中碰响了放在庙里的大鼓,“咚咚咚”的鼓声吓得这只猴子害怕起来。它左右环顾,并没有发现什么危险,于是,胆子又壮起来了。好奇心驱使它又敲了一下大鼓,觉得怪好听的,就不停地敲起来,越敲越有兴趣。这个情景,被躲在庙外的一个苗族青年发现了。后来,这个青年跑回去,学着猴子敲鼓的样子打起鼓来。从此,就产生了“猴儿鼓”这种娱乐活动。

2.“踢脚”

这是一种每次由两个小伙子轮流进行的竞技活动。参加“踢脚”竞赛的两个小伙子打着花绑腿,裤包口袋往外翻,喝过“鼓劲酒”,便手里各抱一架芦笙,边吹边舞,且舞且踢,龙争虎斗。

比赛的双方,都在不断地寻找机会,出其不意地用脚猛蹬对方的大腿、屁股等不易致伤之处。凡被踢倒者,就算输给了对方。得胜者立即上前将对方扶起,相互握手言欢。

最后,各饮一蛊“团结酒”,结束争斗。

3.“串山会”

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永平县的苗族,每年春节期间从农历正月初三开始,都要举行传统的“串山会”。

“串山会”起源于狩猎活动。永平一带的苗族原以狩猎为生,男人们上山打猎时,常从这一座山串到另一座山,以后更形成了象征这一狩猎生活的群众性的集会活动,为苗族的春节习俗增添了新内容。“串山会”的主要内容有斗牛、斗狗、踢毽子、跳芦笙舞等。在这些活动中,最能吸引群众的,要数跳芦笙舞了。

跳芦笙舞一般是在晚上举行。会场上燃起熊熊篝火,篝火旁摆下一大坛苗家人自酿的包谷酒,坛口上插上几根吸吮酒汁的芦苇管。当“串山会”开始时,人们吹响芦笙,苗家小伙子和姑娘们便围着酒坛翩翩起舞。随着队形的变化,每个舞蹈者的右手都依次伸到肩后,让后面的舞蹈者反拉着。这个动作表示,人们在生产劳动中结下了疙瘩;随后,芦笙引着舞者依次叉花,解开一个一个疙瘩,舞着的手也一个一个依次顺了过来,表示结下的矛盾和解。舞蹈告一段落后,全队顺次到酒坛前用芦苇管吸酒,表示和睦团结,喝“团结酒”。饮酒后,又继续跳起芦笙舞。人们就这样不断反复地跳啊、唱啊,边跳边喝酒,一直欢乐到东方滚出鱼肚白方止。

春节“踩花山”

“踩花山”,苗族又叫“花山节”。人们把它当做一个独立的苗族节日。但从某种角度来看,不少地区苗族的“踩花山”都是在春节期间进行的,因而,它也可算做是苗族过春节的一个组成部分,是很多苗族聚居地区的春节盛会。

“踩花山”源远流长,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。每年农历正月初三至初九举行,也有的地区在六月、八月或九月举行,但大多数苗族人民多在农历正月初的春节期间举行。新中国成立前和新中国成立后的“踩花山”,形式虽同,但含义却各异。新中国成立前,苗族人民利用“踩花山”团结大众反抗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。新中国成立后,“踩花山”成了苗族人民特有的体育竞技、文艺表演、庆贺丰收和青年男女自由恋爱、选择佳偶的喜日。

“踩花山”的活动有爬花秆、跳芦笙舞、斗牛、赛马、耍龙灯、耍狮子、踢脚、跳掌、跳蚌壳和民族武术等。

届时,花山场中央耸立着一根四五丈高的花秆,顶端绣球高悬,彩旗飘扬。每个花山场周围村村寨寨的苗族和其他各族人民,都纷纷赶来参加“踩花山”,有的花山场群众多达数千人。真是山山岭岭,万众云集,芦笙声声,到处洋溢着一派喜庆佳节和民族团结的气氛。

第十二节佤族春节习俗

佤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,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南部的沧源、西盟、澜沧、孟连、双江、耿马、永德、镇康等县的山区与半山区。即澜沧江和萨尔温江之间、怒山山脉南段的“阿佤山区”。与汉、傣、布朗、德昂、傈僳、拉祜等民族交错杂居。佤族自称“佤”、“巴饶克”、“布饶克”、“阿佤”、“阿卧”、“阿佤莱”、“勒佤”等。他称有“拉”、“本人”、“阿佤”、“佧佤”等。史称“哈喇”、“哈瓦”、“卡瓦”等,意为“住在山上的人”。根据本民族的意愿,1962年定名为“佤族”。

春节是佤族众多的盛大节日之一。春节,佤语称之为“米卖”,意为新旧年之交。

早在冬、腊月间,佤族人民就为过春节忙碌起来了,杀年猪,采购年货的活动,都提到了每家每户的日程上来。一切过年的准备工作,必须在大年三十以前就绪。年前,佤族还有搞卫生、迎新春的习俗。大年三十以前,家家户户都必须把屋里房外打扫干净。与此同时,每家还要抽出一两个人来与全村寨的人一起打扫公共卫生。大家一齐同心协力,把村寨里的道路、场地等公共场所,都打扫干净。佤族也像汉族一样,讲究干干净净迎新春。

除夕之夜,佤族虽不贴春联和门神,但也吃年夜饭和守岁。这餐年夜饭十分讲究,一定要丰盛,除了宰鸡、杀羊,还要吃糍粑。吃罢年夜饭,要全家守岁,一般都要守到第二天零点才睡觉。在此期间,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聊天、讲故事、说笑话、讲家谱。老人还给孩子们压岁钱。新中国成立前,佤族生活十分贫苦,给孩子们的压岁钱多为实物,如粑粑、糖果、用具之类。现在,随着生活的不断改善,大多数人家在年三十晚上给孩子们的压岁钱,已是名副其实的钱了。佤族守岁守到新旧年交替的零点时,过去是用敲木鼓、象脚鼓和鋩锣来庆贺新春佳节的到来。现在,除了敲锣打鼓外,也用燃放鞭炮来庆祝。敲锣打鼓和燃放鞭炮过年,在佤族的习俗中,也具有驱鬼辟邪的含意。

大年初一,佤族虽然忌讳串门,但大家却可以到寨子广场上聚会娱乐。这天,佤族的年节习俗特别多。首先,是妇女们必须起个大早,挑着水桶到井边或沟边去抢“新水”,以抢到第一担“新水”为吉祥。接着,是祭天地。佤族祭天地是在屋外东边的山墙边进行,先向东边跪拜,然后再跪拜南、北、西三方,要把四面八方的诸神都拜到。拜完神和天地后,是给老人拜年。按照佤族古老的习俗,一家里凡是有老人的,晚辈都要按辈分和年龄大小给老人磕头拜年,即使做儿女的已是古稀之人,也得给自己健在的父母或长辈拜年。这是佤族尊老敬长的良好传统习俗。

初一这天,佤族还有一个特殊的习俗:当妇女们抢回“新水”后,这一天的家务劳动,便由男子们全包了,让妇女们休息,好好地过一过大年初一。佤族妇女是很辛苦的,她们终年劳作,承担了大部分生产劳动和全部家务劳动。男子们在大年初一这天主动承担家务劳动,其用心在于以此来表达对妇女们的感激。

年节里,佤族人民也十分珍惜和爱护牲畜。大年初一,他们要用最好吃的食品,如“六谷”喂牛。佤族人民认为,在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生产活动的阿佤山,牛是最辛苦的了,它终年辛勤劳作,春耕秋插,吃进去的是草,奉献给人们的却是满囤满筐的粮食。在欢度新春佳节时,怎能忘记它们的恩情呢!所以,大年初一当佤族人民在吃着传统的节日美食——汤圆时,必须用牛最爱吃的食物喂它们。人们以此来对牛在过去一年里的恩德表示感谢,同时期望它们在新的一年里更加努力,为主人争取更大的丰收作贡献。在年节里,佤族除了敬牛外,还有着敬猪的习俗。他们在猪圈的四周挂上一串串松果,并给猪圈烧香,其用意在于希望神灵保佑每家每户的养猪业大发展,生下的猪仔像松果一样多。

由于历史的原因,佤族在春节里有着许多禁忌和宗教活动。以禁忌来说,除了初一这天不能串门、不能访亲拜友外,从初一到十五这半个月的时间里,也不能拉磨舂米。这半个月内所需食用的米和包谷(玉米)粉,都必须在年前准备好。初一这天,佤族也像汉族一样,不能扫地,如果实在非扫不可,也只能由外往内扫,为的是不把“金银财宝”扫出家门。按照佤族的习俗,大年初一这天也不去赶集。在宗教活动方面,从正月初一起,各家都要到缅寺去出钱请和尚念经,祈求神灵保佑全家在新的一年里吉祥如意、平安幸福、生产发展、生活愉快。这时,念经的天数和场数,则按各家的经济情况而定,家境较好的多念;家境困难的则少念或不念。

佤族过春节的天数一般是四天,除了大年三十外,还有正月初一、初二和初三。在这段时期里,佤族人民还开展各种各样的文娱体育活动,欢度新春佳节。男子们最喜爱的活动是打陀螺比赛。小伙子们分成两队,在广场上进行对抗赛,看谁能把对方正在旋转着的陀螺“打死”。最后,累计起来计算,“打死”对方次数多者为赢家。佤族春节打陀螺的习俗,除了娱乐外,还有着预祝在新的一年里五谷丰登之意。此外,佤族男女青年在春节里,还举行“打歌”和丢包活动。“打歌”就是“对歌”,男的为一队,女的为一队,相互对唱取乐。佤族男女青年,在“打歌”和丢包中,物色自己喜爱的人,一旦情投意合,便订下终身。所以,新春佳节对佤族青年男女来讲,是他们谈恋爱、找对象的大好时机。

荡秋千是佤族男女都喜爱的活动。在年节的几天时间里,荡秋千的人常常爆满,男女老少都来观看。由于佤家村寨大多建筑在大山腰或小山巅上,所以在春节里,人们会看到那些佤家人聚居的山腰或山巅上,一架架秋千高竖,荡秋千的人在云雾中悠悠然地荡来荡去,十分惊险。他们的精彩表演不断获得观众的热烈喝彩,欢呼声在澜沧江和怒江的深山峡谷中久久地回荡着。

第十三节拉祜族春节习俗

拉祜族源于甘肃、青海一带的古羌人,早期过着游牧生活。后来逐渐南迁,最终定居于澜沧江流域。其服饰也反映了这种历史和文化的变迁,既具有早期北方游牧文化的特征,也体现了近现代南方农耕文化的风格和特点。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澜沧江流域的思茅、临沧两地区,相邻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及玉溪地区也有分布。其中,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和孟连傣族拉祜族自治县是最主要的聚居区。另外,作为跨界民族,缅甸、泰国、越南、老挝等国家也有16万多拉祜人居住。

春节是拉祜族的盛大节日。拉祜语把春节称为“扩拾”,拉祜族的春节过得比较长,一共九天,分成三段。从正月初一到初四为第一段,初八、初九两天为第二段,十三到十五日为第三段。在三段当中有六天的间歇,拉祜族人民便充分利用这六天的时间从事农耕,使过节与生产两不误,这是拉祜族人民勤劳传统的反映。

除夕前夕,过年欢度春节的气氛便纷纷扬扬地在拉祜山寨沸腾起来了。他们家家户户在年前都要春制糍粑,那此起彼落,节奏欢快有力的舂碓声响彻在拉祜村村寨寨的上空。人们把做好的糍粑首先放在犁、砍刀、锄头上,表示供奉之意。意思是说:这些农具在过去的一年里十分辛劳,和主人合作得很好,现在让它们和主人一道共享丰收之果,并希望它们在新的一年里,与主人再次好好合作,争取获得更大丰收。这段时问,拉祜族人民也纷纷办年货,制新衣。

除夕这天,家家户户一致行动搞卫生。他们除了各自把自己家里打扫干净外,还集体搞环境卫生,把那树盖花开的小寨,收拾得干干净净,面貌焕然一新地迎新春。

热门小说推荐
最强狂兵

最强狂兵

王猛,特种兵,代号暴王。此人凶残暴虐,狂猛无敌,乃兵之大凶!凶兵突然回归都市,策马江湖,再搅风云大佬们顿足捶胸放虎归山,控制不住了群号450242488狂兵部落...

妖夏

妖夏

盛夏不老不死了上千年,看尽了想到想不到的各种热闹。没想到,她却也成了别人眼里的热闹,在一群不靠谱参谋的参谋下,屡战屡败,屡败屡战本闲初心不改,这本立志要写回言情了!...

龙王传说

龙王传说

心潮澎湃,无限幻想,迎风挥击千层浪,少年不败热血!...

全职法师

全职法师

一觉醒来,世界大变。熟悉的高中传授的是魔法,告诉大家要成为一名出色的魔法师。居住的都市之外游荡着袭击人类的魔物妖兽,虎视眈眈。崇尚科学的世界变成了崇尚魔法,偏偏有着一样以学渣看待自己的老师,一样目光异样的同学,一样社会底层挣扎的爸爸,一样纯美却不能走路的非血缘妹妹不过,莫凡发现绝大多数人都只能够主修一系魔法,自己却是全系全能法师!...

雪中悍刀行

雪中悍刀行

这个江湖。有武夫自称天下第二一甲子。有剑仙一剑破甲两千六。有胆小的骑牛道士肩扛两道。但一样是这个江湖,可能是江湖儿郎江湖死,才初出茅庐,便淹死在江湖中。可能对一个未入江湖的稚童来说,抱住了一柄刀,便是抱住了整座江湖。而主角,一刀将江湖捅了个透!临了,喊一声小二,上酒...

财运天降

财运天降

陆原语录作为一个超级富二代装穷是一种什么体验?别拦着我,没有人比我更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!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