书书小说网

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

第五章 少数民族春节风俗(第5页)

除夕这天,纳西族要杀鸡、炖猪头,备办各种菜肴和果品,新书祖先牌位,烧香点灯,祭拜灶君,迎接祖先回家过年。除夕夜吃团圆饭,如有人外出远方未归,要在餐桌上摆上一副碗筷,象征着他和大家一起过年。吃年饭之前,要先用米饭和猪肉喂狗。传说,五谷是狗带来的,所以纳西族过年要先喂狗。同时,他们也以狗先吃什么,来预测来年粮食和肉类的贵贱。

初一,约四更时,男子先起床烧火,然后点香去“买水”。“买水”时,把香插在河边,顺流舀水,边舀边说“风调雨顺”等吉利话。黎明前,在院内放好供桌和祭品,由家长主持,烧炷香,放鞭炮,举行祭拜天地和祖先的活动;先向东祭拜天地,后向北祭拜祖先,祈求他们保佑赐福,新年万事顺昌。祭拜完天地和祖宗后,全家吃油炸糕点、米酒和汤圆等素食,禁吃荤。初一这天,纳西族一般都不串门,而是全家带着祭品,到祖先坟上去拜年。有些地方则是上午到附近的寺庙烧香,下午到同姓宗亲家拜年。

初二以后,纳西族才开始向非宗族的亲朋和邻居拜年。

春节期间,纳西族各村寨都开展唱民歌和打秋千活动,相互进行比赛。各村的秋千,要由当年的新郎搭架,荡秋千用的绳索则由当年的新娘结。细心的人会发现,来参加秋千比赛的青年男女中,有的女子胸前佩有银质方盒一个。这是纳西族女子未婚的标志。这个银质方盒,是这些少女们过年过节时才佩带的最为珍贵的装饰品。秋千比赛要延续到正月十五日才结束。

在纳西族的春节活动中,最为隆重的要数“大祭天”和“白沙农具会”。

春节“大祭天”,是纳西族最古老而又隆重的活动。俗话说:“纳西祭天大”。这反映了纳西族对祭天仪式的重视。但是,由于纳西族内部有着不同的宗族支系之分,如“古徐”、“铺笃”等等,所以“大祭天”的情节又略有不同。一般说来,据《纳西族简史》记载大体是这样的:

祭天,有专门的祭天场,一般在离村庄不远的地方。无专门场地的,也轮流在同一祭天群体的各家院内围栅搭棚为祭天场。祭天,是以一个村庄的同姓宗族为单位(单一宗姓村庄则以村为单位)举行。

正月初十至十三日,为祭天时间。

初九晚上,每户出男子一人,集中到养祭天大猪的人家里,先点香除秽。之后,将猪捆绑在抬板上,男主人背着水酒坛,执香和带上祭鸡在前面引路,其他的人口喊“和——和——和”,把猪抬往祭天场。途中,严禁与路上遇到的人讲话。

这天,各家各户晚餐后,由家长主持在堂屋里举行“量祭天米”的仪式。人们先把筛净的祭米倒在准备好的簸筐里,米篓排列在近旁凳子上,严禁放在地下,用专为祭天时量米用的小升来量米。量米时,要先点香除秽。之后,家长一边按辈数和年龄大小,依次念家庭成员的名字,一边用小升量祭天米,边量边说:“某某,一石;某某,两石……”将之分别倒在凳子上排列着的不同篓筐里,并祝祷天神保佑,长命百岁。量毕,便背着米篓,并扛上自制的可燃一天一夜的大香去祭天场。各家的米、香送到祭天场后,放在祭台神树的后面。从当晚到祭天结束,每家都要有人在场里夜宿守护,以示虔诚。

初十是大祭,也叫“点大香”。这天用的祭品是一头大猪、一只鸡以及各家送来的米和大香。祭天猪每年由两户轮流喂养。此外,养猪户还要各煮一坛酒和准备一大筐麦米团(每团重约二市斤)。

此时的祭天场已打扫得干干净净。祭台上分别栽着从高山上找来的两棵黄栗树和一棵柏树,柏树栽在中间,代表人皇;它前面的左右两侧分别栽着两棵小栗树,代表纳西族的始祖。小树间栽一托住鸡蛋的木桩。树前,都分别安放一块神石。

初十这天,天未晓“大祭天”便开始了。此时,各家的男性老少和未满十四岁的女孩,都齐集到祭天场,人们先点燃大香敬神,人人执香停立,并在祭司的带领下,用水酒、糖茶、麦米团和饵炔等祭品举行展祭。祭毕,按户坐在祭天天中心的大火塘周围分食早餐。进早餐时,纳西族有个老传统:养猪户按户头每家分发一个麦米团;所有祭天前(包括旧年祭天后)增添男孩的人家,也分别按男性人口数每人分发两个饵袂;凡新婚的人家,每户各出红糖几盒,煮糖水请大家喝。糖多则分成小块散发。在分食和早餐过程中,不断地有人领呼:“希望明年糖水更甜!”“子孙兴旺!”“长命百岁!”等吉利的话。众人则附和着大呼“和!和!”的赞许声。这时,整个场地充满严肃和欢乐的气氛。

吃过早餐后,宰鸡杀猪,用全牲大祭。所有在场者必须洗手除秽,执香肃立,祭司站在最前面,助手立于两旁。开始,祭司拿一碗净水和蒿枝,边念吉祥经,边用蒿枝沾水洒向四方,洒在猪和鸡身上,分司屠宰者用净水洗猪、鸡的嘴与脚。接着,祭司拔去猪、鸡脖子上的少许毛,就分别宰鸡杀猪,助手把猪、鸡的血涂在神树和神石上,奠献酒茶,全体磕头敬香。之后,祭司念诵纳西族祖先的迁徙、斗争发展的事迹,让晚辈了解纳西族的历史。做完后,便把收拾干净的猪、鸡摆在祭台前开膛,取出猪胆和肺、肝等挂在神树上,全体人员进行第二次叩拜敬香。最后,用猪头、猪尾、猪耳朵、内杂、肥肉及米饭、汤等献祭。此时。一个助手把祭盘内的祭品拱手送到场外北方的高台石板上,另一助手在近旁烧松柏枝来熏烟,指引神鸟来领食。若神鸟来争先恐后的啄食,就认为是神灵来领食了,就很吉利,全体祭祀者就可跪拜敬香,礼仪也就至此结束。如果神鸟久等不至或来得很少,则认为神灵不高兴,就再添些祭品,再次熏烟,直到有众多神鸟争先领食方罢。

大祭之后,按规定称猪肉,余下的归养猪户。厨师们用猪血和米饭做灌肠,用猪头和内杂煮汤。肉和灌肠煮熟后按户均分。各家在火塘里烤烧肉和饵袂就餐。餐毕,所有人都摘一两片神树上的叶子插在头上,带着肉和剩余食品,列队浩浩荡荡回家。一路上人们呼喊着表示欢乐和祝愿的话,“和——和——和”的喊声不绝。当晚各家要用祭天场带回的肉食祭祀祖先。

十二日晚,人们又到养小猪的人家抬猪,以备十三日举行小祭。小祭仪式与初十大祭相同,含有弥补大祭不足的意思。当天会餐后,各家把米篓等用品带回家。

十四日,每家去一人“清灶”,用一只鸡祭祀。清理完未收拾好的东西后,就宣告春节祭天仪式全部结束。

纳西族的“白沙农具会”

这是纳西族人民春节活动高潮的传统节日,也是这个节庆的结束和新的一年备耕生产的开始。“白沙农具会”在正月二十日举行。

这个节日,明清时期叫“白沙庙会”。纳西语叫“白沙堂美空棒”,意思是“白沙大宝积宫开门”。也就是说,正月二十日是明代建筑的“大宝积宫”、“琉璃殿”、“大定阁”等寺庙一年一度的开门日。它的主要活动是让人们敬香拜佛。

近半个世纪以来,这个节日的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,由敬香拜佛变成了交流农具为主的节日。因而,人们将节日的名称改为名副其实的“白沙农具会”。

交流会期间,远远近近赶来的各族农民云集白沙街,附近的村寨则是几乎全家盛装前来。人们在白沙街和寺庙前的广场上、道路旁,出售各自生产的农具和土杂货,换回生产和生活用品,铁、竹、木等各式农具之齐全,小孩玩具之繁多,是一年中仅有的一次。因此,人们常说这个节日“除了鸡辔头外,什么都能买到”。

第十节布依族春节习俗

布依族是云贵高原东南部的土著居民,早在石器时代就在这里劳动生息。布依族与古代的“僚”、“百越”、“百濮”有渊源关系。唐代史称“西南蛮”,宋元以后称“蕃”、“仲家蛮”,明、清称“仲蛮”,新中国成立后,才称为布依族。

布依族与汉族同过春节。春节期间,从正月初一至二十一日,布依族村寨,特别是一些人口较多的大村寨,要举办“跳花会”。

“跳花会”设有专门的场所,称之为“翁花坪”。“翁花坪”一般都是设置在一个平坦的大草坝里,四周有含苞待放的桐树林,旁有清清小溪流过,环境十分幽静。

“跳花会”期间,人群从四面八方涌向“翁花坪”。在那山腰上,在那小河边,人们都会看到这样的情景:一个个身着艳丽花边服和“蜡染”裙的姑娘,热心地为小伙子牵着马,向“翁花坪”走来。骑在马上的小伙子,穿着对襟衫,系着留须的腰带,口里吹着木叶,怡然自得。骑马的和牵马的,一个个满面春风,兴高采烈。

那“翁花坪”上,数千人聚集在一起,人喊马嘶,笑语喧天,大鼓声轰响,铙钹声铿锵,催人起舞,叫人欢唱。参加“跳花会”的人们,各自根据自己的爱好和需要,选择节目。有的到桐树林边的高台去看布依戏;有的去跳舞或赛歌;有的则去丢花包;有的躲到小溪边或树丛中去谈情说爱。整个“翁花坪”上充满欢乐愉快的气氛,令人神往,令人陶醉。

布依族在“六月六”过小年和春节“跳花会”期间,男女青年们最喜欢也最为感兴趣的活动之一,是丢花包。花包是用各种花布做成,内装有米糠、小豆或棉籽,形似枕头的小包,四周边缘缀有花边和“耍须”装饰,极其精美。丢花包时,男女青年有别,分开各列一排,相距数米,相互投掷。投掷方式要按一定的规则进行,可以右侧掷、左侧掷和过顶掷,但不能横撇;要求要甩得远,掷得快、接得牢。丢掷时、花包在空中飞来飞去,如同许多五彩斑斓的小鸟、彩蝶在空中飞舞,煞是好看。丢花包时,姑娘们特别注意小伙子丢来的花包的角度。如果小伙子投掷过来的花包没有过肩就落地,那就是小伙子看中自己了。双方心领神会,悄悄离开丢包场,走到溪边或林中幽静处,姑娘便将一件礼物,如项圈、手镯、戒指之类,送给小伙子。这是定情的信物,从此这对青年就成为有情人了。节日里,他们不断约会,敞

开心扉、倾诉钟情,如痴如醉。因而,人们把“跳花会”又称为“搭桥会”。

正月二十一日,春节“跳花会”虽然宣告结束,但青年人相爱的冲击波却还在继续荡漾。二十二日被布依族称为“牵羊”日。这“羊”是谁,被牵往何方?这“羊”就是与小伙子定情的姑娘,她们被一个个自己喜爱的小伙子带着回家,去看一看男方的家境,从而最后确定自己的终身大事。实际上,对于那些害羞的布依姑娘来讲,她们并不好意思就这么走进未来的婆家大门,大多数都是远远地站在山坳上看一看男方家房屋的位置了事。过去,布依族的婚姻要门当户对,叫做“铁门对铁门,板门对板门”。如今,这种陋习已被摒除,姑娘们看中的是小伙子的人品,并不在乎家境。但这“牵羊”的古老习俗,还是得象征性地做一做的。

春节,是布依族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。他们每年农历十二月中下旬,就为过节的准备工作忙开了,诸如杀猪、做糯米粑粑、酿酒、缝制新衣、做米花糖等工作,都在紧张而愉快地进行着。除夕晚上,布依族要用酒和肉祭祀祖先,全家围炉守岁。初一黎明前,姑娘们要去“抢新水”,争着挑回第一担水,以示迎接新年的来临。初一这天清晨,同村寨的成年人纷纷走出家门,向亲友拜年贺喜。青年男女们便趁机去丢花包和“赶表”,即谈恋爱。

春节结束,布依族立即投入春耕生产,用自己的辛勤劳作,播下新的希望。

第十一节苗族春节习俗

苗族历史悠久,其先民被称为“三苗”。原来聚居在长江中游的“荆楚”之地,后来沿着沅江的五条支流向西迁徙,形成秦汉时期的“五溪蛮”、“黔中蛮”、“武陵蛮”。苗族人口约有三百九十二万人,比较集中地聚居在我国贵州省的东南部和湖南省的西部。此外,云南、四川、广西等省(区)内也散居着不少苗族。

苗族有着不少的民族传统节日,但大多是地区性的;而且即使是同一个节日,各地区之间举行的时间也有差异。以年节而言,有的地区的苗族过“苗年”,有些地区的苗族则与汉族一样过春节。

据说,苗族原来都过苗年,后来因受汉族的影响,许多地方则以春节代替了苗年。但在不同地区的苗家村寨,春节开始的时间也各有异。贵州舟溪、大中到青杠林一带,春节开始于正月初一天明之时;而贵州白午、铜鼓、三江、马田一带,过春节则始于除夕。

苗族人民过春节,年三十晚要先杀公鸡、备酒肉和做糯米饭供祖。然后,合家团圆聚餐。。年三十晚上,苗族人民要在自己家门口放上一点柴,待初一拂晓时去打开堆放得有柴(财)的门和挑水,讨个吉利,他们把这一习俗叫做“开财门”和“挑新年水”。苗族人民在年三十晚上家人聚吃团圆饭时,忌讳外人来访。为了不让外人打搅,他们用半掩门放鞭炮为信号,以示来人请勿入内。

热门小说推荐
万古天帝

万古天帝

人族少年叶寒,身怀神秘功法天帝诀,入大世界中,与群雄争霸,观万族并起!天地苍茫,今朝我主沉浮!小说关键词万古天帝无弹窗万古天帝txt全集下载万古天帝最新章节阅读...

霸道帝少请节制

霸道帝少请节制

言安希醉酒后睡了一个男人,留下一百零二块钱,然后逃之夭夭。什么?这个男人,竟然是她未婚夫的大哥?一场豪赌,她被作为赌注,未婚夫将她拱手输给大哥。慕迟曜是这...

全职法师

全职法师

一觉醒来,世界大变。熟悉的高中传授的是魔法,告诉大家要成为一名出色的魔法师。居住的都市之外游荡着袭击人类的魔物妖兽,虎视眈眈。崇尚科学的世界变成了崇尚魔法,偏偏有着一样以学渣看待自己的老师,一样目光异样的同学,一样社会底层挣扎的爸爸,一样纯美却不能走路的非血缘妹妹不过,莫凡发现绝大多数人都只能够主修一系魔法,自己却是全系全能法师!...

财运天降

财运天降

陆原语录作为一个超级富二代装穷是一种什么体验?别拦着我,没有人比我更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!...

最强狂兵

最强狂兵

王猛,特种兵,代号暴王。此人凶残暴虐,狂猛无敌,乃兵之大凶!凶兵突然回归都市,策马江湖,再搅风云大佬们顿足捶胸放虎归山,控制不住了群号450242488狂兵部落...

雪中悍刀行

雪中悍刀行

这个江湖。有武夫自称天下第二一甲子。有剑仙一剑破甲两千六。有胆小的骑牛道士肩扛两道。但一样是这个江湖,可能是江湖儿郎江湖死,才初出茅庐,便淹死在江湖中。可能对一个未入江湖的稚童来说,抱住了一柄刀,便是抱住了整座江湖。而主角,一刀将江湖捅了个透!临了,喊一声小二,上酒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