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
6.说话要抓住关键,直奔主题
说话是有技巧的,不能攻击到对方的要害,就起不到什么作用。对于那些懂得说话技巧的人不是与对方不停地周旋,而是抓住问题关键,一语击中要害。这一点如果发挥得恰到好处,就可以帮助你成就大事。
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愿意穷其一生去学习科学、文学和其他各种知识,但他们却完全忽视了语言能力的训练和提高,这常常使他们显得木讷呆板。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造诣很高,在社交场合却羞于开口,沉默不语,像一个无足轻重的人,还有比这更令人沮丧的吗?看到那些才能不及自己十分之一的人,在公众场合滔滔不绝,自己却静静地坐在一旁,只有洗耳恭听的份儿。其中的区别只是,一个是平时注意培养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,另一个却是毫不在意。
谈话如果抓不住重点、拐弯抹角、不着边际,容易让人厌倦。
假如与一个说话不着边际、洋洋万言却切不中要害的人谈业务,他人肯定会疲惫不堪,甚至会感到厌烦和恼火。
有一种人,你永远也不知道他想说什么,他总是在问题的周围绕来绕去,尽力避免问题的实质。他们的思想衔接不起来,让人无法理清他们的思路。倘若说话总是如此不着要点,会让人无法忍受。
在生活中,人们都不喜欢和说话拐弯抹角、滔滔不绝,并且还是没有主题的人打交道。他们每次都会使人失去耐心,即便你多次看手表,提示时间,他们好像视而不见,似乎没有完的时候,这样的人讨厌至极。
一个有远大抱负的年轻人,不能有这种习惯。这种习惯对事业的发展有严重影响,是成功的敌人!凡是工作效率高、有很高管理才能的人,无不说话简练、利落、主题明确。
而人们喜欢和这样说话的人做朋友,他们恰恰也是事业有成,口碑极好的人。如果只是简简单单地通电话,他们不会有多余的问候和致谢,而是三言两语,直奔主题,还没有等你反应过来,他们已经说“再见”了。和这样的人打交道真是一种享受。他们不会烦人,更不会无端耗费别人有限的时间和精力。
这种人是思维敏捷、善于决断,以及高效率工作的人。如果一个人很早就注意自己的不足并能加以改进,做事思想集中,说话言简意赅,就可以培养出很高的经营管理才能。在与他的交往中,肯定能够体现出雷厉风行的素质。
可见,谈话中抓住问题的关键是最重要的,说多了会给人一种厌烦,有时候这种厌烦就会转变为疑惑。
汉代有一位著名丞相名叫萧何,有一次向汉高祖刘邦请求将上林苑中的大片空地让给老百姓耕种。
上林苑是为皇帝游玩、嬉戏、打猎、消遣的园林,刘邦一听萧丞相居然要缩减自己的园林,不禁勃然大怒,认为萧何一定是接受了老百姓的大量钱财,才这样为他们说话办事的。于是下令把萧何逮捕入狱,同时审查治罪。当时的法官廷尉为讨好皇上,只要皇上认定某人有罪,廷尉官不惜用大刑使犯人服罪。
就在这紧要关头,旁边一位姓王的侍卫官上前劝告刘邦说:“陛下还记得原来与项羽抗争以及后来铲除叛军的时候吗?那几年,皇上在外亲自带兵讨伐,只有丞相一个人驻守关中,关中的百姓非常拥戴丞相,假如丞相稍有利己之心,那么关中之地早不是陛下的了。您认为,丞相会在一个可谋大利的情况下而不谋,反而会贪占百姓和商人的一点小利吗?”
简单几句话,句句击中要害。刘邦深有感触,终于认识到自己的鲁莽,对不起丞相的一片诚心,自己感到非常惭愧,于是当天便下令赦免萧何。
汉代的另一位开国元勋周勃,曾经帮助汉室铲除吕后爪牙,迎立汉文帝,有定策安邦的大功。可后来当他罢相回到自己的封地后,一些素来忌恨周勃的奸伪小人便趁机向汉文帝诬告周勃图谋造反。汉文帝竟然也相信了,急忙下令廷尉将周勃逮捕下狱,追查治罪。按汉代当时的法律,凡是图谋造反者,不但本人要处死,而且要灭家诛族。
就在周勃大祸临头的时候,薄太后出来劝文帝说:“皇上,周勃谋反的最佳时机是您未即位时,当时先皇留给您的玉玺在他手上,而且他还统率着主力部队,但是周勃一心忠于汉室,帮助汉室消灭了企图篡权的吕氏势力,把玉玺交给了陛下。现在罢相回到自己的小小封国里居住,怎么反而在这个时候想起谋反呢?”听了这话,文帝的所有疑虑都没了,并立即下令赦免了周勃。
抓住说话的重点,是每一个想要成大事者都必须修炼的,通过短短几句重要的话,也许就可以成就一个人的将来。
7.用曲折委婉的语言化解争论
短短的几句话能胜过千军万马,恐怕只有在语言方面极具天赋的人才能做得到,具备这种才能的人就是成大事者,其技巧是:曲折委婉、类推同理。水来土掩,兵来将挡,一个国家处于危难之中,士兵奋起还击,拯救国家,这是人人都明白的事情。如果有人说,能言善辩的口才可以使对方放下屠刀,从而拯救了一个国家的话,你是否相信?
你可能不会相信,但有事实为证。
战国时,赵国自恃兵力强于燕国,遂起伐燕之念。苏秦当时在燕辅佐昭王,为减少合纵内部的摩擦和实力消耗,共同抵御强秦的武力威胁,前去游说赵惠王,希望通过和平外交途径解决两国争端问题。
然而当苏秦到达赵国时,赵惠王并不想谈赵燕争端问题,于是故意避开这一话题,只是礼节性地说:“苏卿远道而来敝国,寡人有失远迎,失礼!失礼!”
苏秦也知道惠王的用意,便只字不提两国争端之事,更不说自己的来意,而是十分客气地同赵惠王寒暄了一番,然后又漫不经心似地与赵惠王聊起天来:“臣今天来的时候,途经易水河,见蚌打开盖正在晒太阳,此时一只鹬上前直啄其肉。蚌急忙合壳而紧紧钳住鹬的嘴。鹬说:‘今天不下雨,明日不下雨,你蚌即死矣!’蚌也对鹬说:‘你的嘴今天抽不出来,明天抽不出,你要变成死鹬了!’两者互不相舍,最后一渔翁连鹬带蚌,一同得之。”
赵惠王听了这个故事,觉得挺有趣,便随口说道:“从没听说苏秦你还懂野兽的语言呀!”
苏秦笑了笑,沉吟一会儿后,又说道:“现在赵国想讨伐燕国,赵、燕两国倘若久以刀枪相见,血流飘杵,恐怕秦国会收渔翁之利啊,大王何不再好好考虑考虑呢?”
赵惠王听到这里,方知苏秦聊天的用意。沉吟片刻后,惠王脱口而出道:“好!从今以后,赵、燕就没有刀枪相见的时候了。而要代表坐到一起,友好地进行外交谈判。”
两国相争,气氛中自然充满了火药味。因此,作为被征伐国的代表苏秦这时来游说征战国的赵惠王,可以想象是何等艰难之事!因此,当苏秦到达赵国时,赵王就明确摆出拒绝的态度,只是一味做礼节上的寒暄与客套,哪里有什么丝毫的诚意听苏秦游说。苏秦此时若是单刀直入,说明来意,直陈说词,很可能要吃闭门羹。所以,苏秦根据当时实际情况,以一种曲折委婉的方法不讲来意,而是佯装与赵王闲聊,给赵王说了个“鹬蚌相争”的寓言故事,麻痹赵王,等到赵王在随和的气氛中,在津津有味的闲聊中解除了敌对游说心理与情绪后,才话锋一转,一语点破故事的真意,使赵王如梦方醒,才使赵国未对燕国用兵。
西楚霸王项羽素以“杀星”闻名,因为他所攻占的每一个城市,其百姓总被屠杀净尽。
魏相彭越联汉抗楚,夺楚国十七城,恼得项羽眼冒火星,亲率大军围攻彭越占据的外黄城。彭越难支,半夜逃走,外黄城开门投降。
项羽入城后,首先下了一道命令,城里凡15岁以上的男子都集结于城东,准备全部活埋。此令一出,全城呼天号地,悲痛欲绝。
这时,一个年仅13岁,长得面白唇红,眉清目秀的小孩,竟去楚营求见项羽。项羽听说小儿求见!倒也惊异,问他:“看你小小年纪,也敢来见我吗?”小孩说:“大王是人民的父母,我就是大王的儿子,儿子见父母,有什么不敢呢。”
耳根软的项羽听了这小孩的一番夸奖,欣喜得不得了,问他还有什么事情?
小孩不慌不忙地说:“外黄百姓,久仰大王恩德,只因彭越突然攻来,无奈暂时投降,但仍然整天盼望大王来救。今天大王驾临,赶走了彭越,百姓非常感激。但大王军中有一种谣言,说要把15岁以上男子都活埋了,我认为大王德同尧舜,威过汤武,不会这样做的。况且屠杀后,对大王有害无益。所以请大王颁布明令,稳定人心。”
听了此话,项羽虽觉入情入理,却又碍于面子,于是威胁小孩说:“如今我杀死这些人,即使无益,也不见得有害。你要能说出有害的理由,我就下令安民;要说不出,连你也要活埋。”
小孩听到威吓,并不慌张,反而严肃地说:“彭越守城,步兵特多,听说大王来攻,怕百姓做内应才紧闭城门,他见人心不向他,才夜里逃走。假如百姓们甘心助逆,同心坚守的话,大王能在多长时间内入城,恐怕最少也得十天吧!今天彭越一走,百姓立即开城迎驾,可见人民拥戴大王。如果大王不能体察民情,反要坑死壮丁,外黄以东还有十几城,听说了谁还敢迎降,降也死,不降也死,抗拒倒还有一线希望。试想,彭越必然向汉求援兵来攻,大王处处受敌,就算是处处打胜,也得把心力费尽。由此还不能说明有害无益吗?”
简然以为自己嫁了一个普通男人,谁料这个男人摇身一变,成了她公司的总裁大人。不仅如此,他还是亚洲首富帝国集团最神秘的继承者。人前,他是杀伐果断冷血无情的商业帝国掌舵者。人后,他是一头披着羊皮的狼,把她啃得连骨头也不剩。...
啥,老子堂堂的漠北兵王,居然要当奶爸?好吧,看在孩子他妈貌若天仙的份儿上,老子勉强答应了...
王猛,特种兵,代号暴王。此人凶残暴虐,狂猛无敌,乃兵之大凶!凶兵突然回归都市,策马江湖,再搅风云大佬们顿足捶胸放虎归山,控制不住了群号450242488狂兵部落...
一觉醒来,世界大变。熟悉的高中传授的是魔法,告诉大家要成为一名出色的魔法师。居住的都市之外游荡着袭击人类的魔物妖兽,虎视眈眈。崇尚科学的世界变成了崇尚魔法,偏偏有着一样以学渣看待自己的老师,一样目光异样的同学,一样社会底层挣扎的爸爸,一样纯美却不能走路的非血缘妹妹不过,莫凡发现绝大多数人都只能够主修一系魔法,自己却是全系全能法师!...
盛夏不老不死了上千年,看尽了想到想不到的各种热闹。没想到,她却也成了别人眼里的热闹,在一群不靠谱参谋的参谋下,屡战屡败,屡败屡战本闲初心不改,这本立志要写回言情了!...
音乐影视绘画书法雕塑文学你都懂?略知一二。都会一点的意思?嗯,都会亿点的意思。怀揣系统,靠艺术征服世界,成为各界人士顶礼膜拜的无冕之王。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