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
三、解析“武王有乱臣十人”与“周之至德”:贤臣与德治的融合
“武王有乱臣十人”与“周之德,其可谓至德也已矣”,是孔子对周初治理的双重肯定——既肯定贤臣对兴周的关键作用,更肯定周朝“三分天下有其二仍服事殷”的道德坚守。在孔子看来,贤臣不仅需要具备“才能”,更需要具备“品德”,而周朝的治理,正是“贤臣之能”与“君主之德”的完美融合。
(一)“乱臣十人”:周初贤臣的“德才兼备”特质
武王的十位乱臣,与舜的五位贤臣相比,不仅数量更多,更凸显“德才兼备”的特质——他们不仅有军事、谋略、政务等专业能力,更有“仁、义、公、廉”的高尚品德,这种“德才兼备”,让他们在兴周治周的过程中既“能干事”,又“干好事”,避免了“有才无德”导致的治理隐患。
1。周公旦:“德才双馨”的治理典范
周公旦是周初贤臣中“德才兼备”的典型。从“才”的层面来看,他擅长谋略与政务:武王伐纣前,他协助制定“韬光养晦、联合诸侯”的战略,主张“以德服人”而非“以力服人”,为武王争取了更多诸侯的支持;武王伐纣后,他又主持制定礼乐制度,“制礼作乐”规范社会秩序,其中“宗法制”“分封制”“井田制”等制度,为周朝数百年的稳定奠定基础。从“德”的层面来看,他以“仁孝”“忠诚”着称:武王去世后,成王年幼,周公旦“摄行政当国”,却始终没有篡权之心,反而尽心尽力辅佐成王,“一沐三捉发,一饭三吐哺”,生怕错过贤才,留下“周公吐哺,天下归心”的佳话;当管叔、蔡叔联合武庚叛乱时,周公旦亲自领兵平叛,事后又善待商朝遗民,推行“以德化人”,避免了大规模的杀戮,体现了“仁政”的理念。周公旦的“德才兼备”,不仅让他成为周初治理的核心,更成为后世贤臣的典范。
2。太公望:“才高德正”的军事统帅
太公望(姜子牙)是周初贤臣中“才高德正”的军事代表。从“才”的层面来看,他是杰出的军事统帅:在牧野之战前,他分析商军虚实,提出“乘虚而入”的战略,指挥周军“武王至商郊,誓曰:‘勿杀奔走,勿坏室屋,勿填井,勿伐树木,勿动六畜,有不如令者,死无赦’”,既保证了战役的胜利,又减少了百姓的伤亡;战后,他又协助武王制定“分封诸侯”的策略,将功臣与宗室分封到各地,巩固周朝统治。从“德”的层面来看,他以“公正”“爱民”着称:早年在商朝为官时,因不满商纣王的暴虐而辞官归隐;辅佐周文王、周武王时,始终主张“以民为本”,反对暴政,在治理齐国(太公望被封于齐)时,他“简其礼,从其俗”,尊重当地百姓的习俗,简化礼仪,让百姓安居乐业,很快便让齐国成为东方强国。太公望的“才高德正”,证明军事贤臣不仅需要“能打仗”,更需要“爱百姓”,只有这样,才能赢得民心,实现长治久安。
(二)“三分天下有其二,以服事殷”:周之至德的核心内涵
孔子为何盛赞周“其可谓至德也已矣?因为这种“实力远超却不恃强凌弱”的选择,体现了周朝对“德”的极致坚守,打破了“弱肉强食”的权力逻辑,成为后世“德治”的典范。
1。克制权力欲望:不恃强而篡逆
当时,周朝已“三分天下有其二”,军事、经济实力远超商朝,完全有能力推翻商朝取而代之。但周文王、周武王并未选择武力篡逆,而是依然“服事殷”——表面上承认商朝的宗主地位,按时纳贡,遵守商朝的礼仪规范,这种选择需要极强的权力克制力。在权力欲望极易膨胀的时代,周文王、周武王却能坚守“臣道”,不恃强凌弱,这种对权力的克制,正是“至德”的核心体现。
对比商纣王的暴虐——为满足个人欲望,“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,而盈钜桥之粟”“以酒为池,县肉为林”,甚至发明“炮格之刑”残害百姓,周朝的“克制”更显珍贵。孔子认为,真正的“德”不仅在于善待百姓,更在于对权力的敬畏与克制,而周朝做到了这一点,因此堪称“至德”。
2。以民为本:等待民心归附
周朝“服事殷”的选择,并非懦弱,而是基于“以民为本”的智慧——他们深知,政权的稳固不在于武力征服,而在于民心归附。当时商朝虽暴虐,但仍有部分诸侯与百姓对其抱有幻想,若周朝贸然伐商,可能导致天下动荡,百姓流离失所。因此,周文王、周武王选择“以德服人”,通过推行仁政、善待百姓,吸引诸侯与百姓归附:他们“耕者九一,仕者世禄,关市讥而不征,泽梁无禁,罪人不孥”(《孟子?梁惠王下》),减轻百姓赋税,保障百姓生计,让百姓安居乐业。
随着时间推移,越来越多的诸侯与百姓主动归附周朝,最终“三分天下有其二”,此时商朝已彻底失去民心。周武王才在牧野之战中伐商,而这场战争并非“篡逆”,而是“吊民伐罪”——解救百姓于商纣的暴政之中。这种“等待民心归附”的耐心,正是“至德”的另一体现,也证明了“得民心者得天下”的真理。
3。贤臣辅佐:德与才的协同
周朝的“至德”,并非仅靠君主的道德坚守,更离不开贤臣的辅佐。十位乱臣在“服事殷”与“伐纣兴周”的过程中,始终以“德”为指引,将“才”与“德”完美协同:周公旦制定的战略始终围绕“以德服人”,太公望指挥的战争始终坚持“不伤害百姓”,召公奭的治理始终注重“公正爱民”。正是贤臣的“德才兼备”,让周朝的“至德”得以落地,成为实实在在的治理实践,而非空洞的道德口号。
孔子盛赞周的“至德”,实则是在强调:贤臣不仅需要“有才”,更需要“有德”;治国不仅需要贤臣的能力,更需要君主与贤臣共同坚守的道德底线。这种“德才融合”的理念,成为后世儒家人才观的核心。
四、解析“才难”:永恒命题的当代解读
孔子感叹“才难,不其然乎”,这一命题穿越千年,在当代社会依然成立。无论是国家治理、企业管理还是社会组织运营,“人才稀缺”始终是核心困境。但当代社会的“才难”,与上古至周初的“才难”原因不同,破解路径也需结合时代特征调整。
(一)当代“才难”的原因:从“稀缺”到“错配”
上古至周初的“才难”,主要是“总量稀缺”——教育资源有限,人才培养基数小,导致“德才兼备”的人才极少;而当代社会的“才难”,更多是“结构错配”——人才总量充足,但“德才兼备”且符合岗位需求的人才稀缺,主要原因有三:
1。教育偏差:重“才”轻“德”
当代教育体系虽普及度高,但存在“重知识传授、轻品德培养”的偏差。在基础教育阶段,学校更关注学生的成绩与升学率,对“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”等传统美德的培养不足;在高等教育阶段,专业教育注重技能提升,却忽视了职业道德与社会责任感的培养。这种教育偏差导致许多人才“有才无德”——具备专业能力,却缺乏诚信、责任、公正等品德,难以成为真正的“贤臣”。
例如,一些科技人才虽掌握核心技术,却为追求利益,将技术用于不正当领域;一些企业管理者虽具备管理能力,却为短期利益,偷税漏税、生产假冒伪劣产品。这些“有才无德”的人才,不仅无法为社会做贡献,反而会带来危害,加剧“才难”困境。
2。选拔机制:重“学历”轻“能力”
当代人才选拔机制存在“重学历、轻能力”“重简历、轻实践”的问题。在招聘中,许多单位将学历、名校背景作为首要筛选标准,忽视了人才的实际能力与品德;在晋升中,一些单位更看重人际关系与资历,而非业绩与道德表现。这种选拔机制导致“真正的人才被埋没”——许多具备实践能力与高尚品德的人才,因学历或背景不足被拒之门外;而一些缺乏能力与品德的人,却凭借学历或关系获得岗位,造成“人才错配”。
例如,一些企业招聘时非“985、211”毕业生不招,却发现部分名校毕业生缺乏实践能力,无法胜任工作;一些政府部门晋升时注重资历,导致有能力、有品德的年轻人才难以获得机会,影响治理效率。
心潮澎湃,无限幻想,迎风挥击千层浪,少年不败热血!...
陆原语录作为一个超级富二代装穷是一种什么体验?别拦着我,没有人比我更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!...
言安希醉酒后睡了一个男人,留下一百零二块钱,然后逃之夭夭。什么?这个男人,竟然是她未婚夫的大哥?一场豪赌,她被作为赌注,未婚夫将她拱手输给大哥。慕迟曜是这...
陆家有两个女儿,小女儿是天上的月亮,大女儿是阴沟里的死狗。陆妈你长得不如你妹妹,脑子不如你妹妹,身材不如你妹妹,运气不如你妹妹,你有什么资格过得好,有什么资格幸福?陆微言姐姐,你的钱是我的房子是我的,你男朋友也是我的。你就安心地当又穷又没人要的老处女吧。陆一语凭什么?我也肤白貌美大长腿好么?分分钟能找个男人...
盛夏不老不死了上千年,看尽了想到想不到的各种热闹。没想到,她却也成了别人眼里的热闹,在一群不靠谱参谋的参谋下,屡战屡败,屡败屡战本闲初心不改,这本立志要写回言情了!...
人族少年叶寒,身怀神秘功法天帝诀,入大世界中,与群雄争霸,观万族并起!天地苍茫,今朝我主沉浮!小说关键词万古天帝无弹窗万古天帝txt全集下载万古天帝最新章节阅读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