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
曾子有疾,召门弟子曰:“启予足,启予手。《诗》云:‘战战兢兢,如临深渊,如履薄冰。’而今而后,吾知免夫,小子!”
《论语?泰伯》中记载的曾子临终召弟子场景,短短数语却震撼人心——“启予足,启予手”的细微动作,“战战兢兢,如临深渊,如履薄冰”的引诗自况,“而今而后,吾知免夫”的释然感叹,勾勒出一位儒家学者终其一生坚守“修身”之道的形象。曾子此语,绝非简单的临终嘱托,而是对自己一生践行儒家“身体发肤,受之父母,不敢毁伤”伦理的总结,是对“慎独”“慎行”修身准则的最终印证,更是对弟子传承儒家道德理念的殷切期许。透过这一临终场景,我们得以窥见儒家修身思想的核心要义,领悟“慎”之一字对个人品格塑造与道德坚守的重要意义。
一、春秋语境下的“身体观”与“修身”伦理
要理解曾子“启予足,启予手”的深意,首先需置身于春秋时期的文化语境,厘清当时社会对“身体”的认知与“修身”伦理的内涵。春秋时期,“身体”不仅是生理存在,更被赋予了道德与伦理意义,是“孝”的载体、“礼”的践行工具,而“修身”则以维护身体的完整、践行道德准则为核心,构成儒家思想的重要根基。
(一)“身体发肤,受之父母”:春秋时期的身体伦理
在春秋时期的宗法社会中,“身体”被视为连接家族血脉与道德责任的纽带,“身体发肤,受之父母”的观念已初步形成,认为身体的完整与洁净是对父母的尊重,也是“孝”的基本体现。这种身体伦理源于当时的宗法制度——家族的延续依赖血脉传承,个人的身体不仅属于自己,更属于家族,维护身体的完整,既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回报,也是承担家族责任的基础。
《诗经?小雅?小弁》中“靡瞻匪父,靡依匪母。不属于毛,不罹于里”,便体现了对父母赋予身体的珍视;《左传?襄公十七年》记载,卫国大夫石祁子在国家危难时“曰:‘君辱臣死。’遂死之”,以生命守护君主与国家,其背后也隐含着以身体践行忠义、不辱父母所予身体的伦理观念。在这种观念下,损伤身体不仅是对个人的伤害,更是对父母与家族的不孝,因此,维护身体的完整与安全,成为当时士人重要的道德责任。
曾子作为孔子的重要弟子,深受这种身体伦理的影响。他一生坚守“孝”的准则,将维护身体的完整视为“孝”的起点,“启予足,启予手”的动作,正是在向弟子展示自己的身体完好无损,证明自己未违背“身体发肤,受之父母,不敢毁伤”的伦理,以终其一生的践行,完成了对父母与家族的“孝”道责任。
(二)“修身”为基:春秋时期的道德修养理念
春秋时期,随着人文思想的兴起,“修身”逐渐成为士人阶层的道德追求,其核心是通过规范言行、涵养品德,实现个人道德的完善,进而承担家庭与社会的责任。此时的“修身”,既包括对身体行为的约束(如遵循礼仪规范、避免身体损伤),也包括对内在品德的培养(如坚守仁、义、礼、信),是外在行为与内在品德的统一。
孔子提出“吾日三省吾身”,将自我反思作为修身的重要方法;子夏主张“贤贤易色;事父母,能竭其力;事君,能致其身;与朋友交,言而有信。虽曰未学,吾必谓之学矣”,将践行具体的道德行为视为修身的核心。在春秋时期的士人看来,“修身”是“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”的基础,只有先完善个人道德,才能承担起家庭与社会的责任。
曾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修身思想,将“慎”作为修身的核心准则,主张“慎独”“慎行”,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仍坚守道德规范,在日常行为中始终保持谨慎。他临终前引用《诗经》“战战兢兢,如临深渊,如履薄冰”,正是对自己一生“慎”于修身的总结——以敬畏之心对待每一个言行,如同面对深渊、薄冰般谨慎,避免违背道德准则,最终实现个人道德的完善。
(三)曾子的修身实践:从“身体守护”到“道德坚守”
曾子的修身实践,完美融合了春秋时期的身体伦理与道德修养理念,将“守护身体”与“坚守道德”紧密结合,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修身路径。他认为,守护身体的完整,不仅是“孝”的体现,更是践行道德的基础——只有身体完好,才能更好地承担家庭责任、践行社会义务;而坚守道德准则,又能反过来规范身体行为,避免因行为失当导致身体损伤。
在日常行为中,曾子始终以“慎”为准则,约束自己的言行与身体行为。例如,他在生活中严格遵循礼仪规范,行走、就坐、饮食皆符合“礼”的要求,既展现了对他人的尊重,也避免了因行为失当引发冲突,保护身体免受伤害;在面对利益与诱惑时,他坚守“义”的准则,不贪图不正当利益,避免因违背道德而陷入危险,维护身体与品德的双重完好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“启予足,启予手”与“战战兢兢,如临深渊,如履薄冰”的结合,正是曾子修身实践的集中体现——前者是对身体完好的展示,证明自己守护了“孝”的起点;后者是对道德坚守的总结,证明自己践行了“慎”的准则。二者共同构成了曾子完整的修身路径,也成为儒家修身思想的重要典范。
二、“启予足,启予手”:身体叙事背后的道德坚守
曾子临终前“启予足,启予手”的细微动作,看似简单,却蕴含着丰富的道德内涵。这一动作不仅是对身体完好的展示,更是一种“身体叙事”——以身体的完好,证明自己一生未违背“孝”的伦理、未偏离“礼”的规范、未放弃“义”的准则,是对自己一生道德坚守的最终印证。
(一)对“孝”道的践行:守护父母所予之躯
“启予足,启予手”最直接的内涵,是曾子向弟子证明自己的身体完好无损,践行了“身体发肤,受之父母,不敢毁伤”的“孝”道准则。在春秋时期的“孝”伦理中,维护身体的完整是“孝”的基础,因为身体是父母赋予的,损伤身体便是对父母的不孝。
曾子一生将“孝”视为核心道德准则,他曾说“吾闻诸夫子:孟庄子之孝也,其他可能也;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,是难能也”,强调“孝”不仅是物质上的赡养,更是对父母意愿与道德的传承。而维护身体的完整,正是“孝”的起点——只有身体完好,才能更好地赡养父母、传承父母的道德理念。
在曾子的一生中,他始终以“守护身体”践行“孝”道。例如,在周游列国、传播儒家思想的过程中,他始终保持谨慎,避免参与危险的政治斗争,防止身体受到伤害;在日常生活中,他注重饮食起居的规律,保持身体健康,以确保能长久地承担赡养父母、教育弟子的责任。临终前,他召弟子“启予足,启予手”,正是要向弟子证明,自己即使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,也未违背“孝”道,守护了父母所予的身体,为弟子树立了“孝”道践行的典范。
(二)对“礼”仪的遵循:规范身体行为之度
“启予足,启予手”的动作,也暗含着曾子对“礼”仪规范的遵循。在春秋时期,“礼”不仅是外在的仪式,更规范着人们的身体行为,如行走的姿态、站立的位置、手势的动作等,都需符合“礼”的要求。曾子的“启予足,启予手”,既是展示身体的完好,也是在以符合“礼”的方式完成临终嘱托,体现了他对“礼”的始终坚守。
曾子一生注重“礼”的践行,他曾说“君子所贵乎道者三:动容貌,斯远暴慢矣;正颜色,斯近信矣;出辞气,斯远鄙倍矣”,强调通过规范容貌、颜色、辞气等外在行为,践行“礼”的要求。在身体行为方面,他更是严格遵循“礼”的规范,例如,“立不中门,行不履阈”(站立时不站在门的中间,行走时不踩门坎),“过位,色勃如也,足躩如也”(经过君主的座位时,神色庄重,脚步加快),这些行为不仅是对他人的尊重,更是对“礼”的坚守。
临终前,曾子虽身处病榻,仍以“礼”规范自己的身体行为。“启予足,启予手”的动作,温和而庄重,符合“礼”中对长者临终嘱托的行为要求,既不显得仓促,也不显得随意,展现了他对“礼”的始终敬畏。这种对“礼”的坚守,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未松懈,成为曾子修身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(三)对“义”的坚守:避免身体陷入不义之境
音乐影视绘画书法雕塑文学你都懂?略知一二。都会一点的意思?嗯,都会亿点的意思。怀揣系统,靠艺术征服世界,成为各界人士顶礼膜拜的无冕之王。...
陆原语录作为一个超级富二代装穷是一种什么体验?别拦着我,没有人比我更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!...
因为,她是真的很想念他,很想,很想,那股想要他的感觉,也越来越强烈。他们本来是夫妻,在这种事情上根本就没有必要压制。而且,此刻她也只是手受伤了而已...
伴随着魂导科技的进步,斗罗大陆上的人类征服了海洋,又发现了两块大陆。魂兽也随着人类魂师的猎杀走向灭亡,沉睡无数年的魂兽之王在星斗大森林最后的净土苏醒,它要...
一代仙尊洛尘遭人偷袭,重生回到地球。地位普通的他,面对女朋友的鄙视,情敌的嘲讽,父母的悲惨生活,豪门大少的威逼挑衅。他发誓,一定要改变命运的不公,站在这个世界的巅峰,告诉所有人,他洛尘,曾经来过。...
盛夏不老不死了上千年,看尽了想到想不到的各种热闹。没想到,她却也成了别人眼里的热闹,在一群不靠谱参谋的参谋下,屡战屡败,屡败屡战本闲初心不改,这本立志要写回言情了!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