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
刘备为什么能够“三顾茅庐"?因为他懂得“千军易得,一将难求"的道理。翻开历史的画卷,再看今朝,哪一位成功人士不把人才看得很重要?孙中山曾说过:"窃尝深维欧洲富强之本,不尽在船坚炮利、垒固兵强,而在于人能尽其才,地能尽其利,物能尽其用,货能畅其流。"
博大胸怀,求贤若渴
有一句话说的好“得十良马,不如得一伯乐;得十良剑,不若得一欧冶。”意思是说,得到十匹好马,不如得到一个伯乐;得到十支宝剑,不如得到一个欧冶。这两句话都是用来比喻人才的重要性。
项羽进了咸阳,把六国旧贵族和有功的将领一共封了18个异姓侯王,自称为西楚霸王。在这18个诸侯中,项羽最不放心的是刘邦。他把刘邦封在了偏远的巴蜀和汉中,称为汉王;又把关中地区封给秦国的三名降将章邯等人,让他们挡住刘邦,不让刘邦出来。汉王刘邦对他的封地很不满意,但是自己兵力弱小,没法跟项羽计较,只好带着人马到封国的都城南郑(今陕西汉中东)去了。
汉王到了南郑,拜萧何为丞相,曹参、樊哙、周勃等为将军,养精蓄锐,准备再和项羽争夺天下。但是他手下的兵士们却都想回老家,差不多每天有人开小差逃走,急得汉王连饭也吃不下。有一天,忽然有人来报告:“丞相逃走了。”汉王急坏了,像突然被人斩掉了左右手一样难过。到了第三天早晨,萧何才回来。汉王见了他,又气又高兴,责问萧何说:“你怎么也逃走?”萧何说:“我怎么会逃走呢?我是去追逃走的人呀。”汉王又问他:“你追谁呢?”萧何说:“韩信。”
萧何所说的韩信,本来是淮阴人。项梁起兵以后,路过淮阴,韩信去投奔他,在楚营里当了个水兵。项梁死了,又跟了项羽,项羽见他比一般兵士强,就让他做了个小军官。韩信好几回向项羽献计策,项羽都没有釆用。韩信感到十分失望。汉王刘邦到南郑去后,韩信就投奔了汉王。汉王也只让他当了个小官。有一次,韩信犯了法被抓了起来,就要被砍头时,幸亏汉王部下一个将军夏侯婴经过,韩信高声呼喊,向他求救,说:“汉王难道不想打天下了吗,为什么要斩壮士?"夏侯婴看韩信的模样,是一条好汉,把他放了,还向汉王推荐。汉王于是派韩信做了管粮食的官。后来,丞相萧何见到韩信,谈话中,认为韩信很有才能,很器重他,还几次三番劝汉王重用他,但汉王总是不听。韩信知道汉王不肯重用他,终于,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,悄悄地踏上了逃亡的小路。萧何得知韩信逃走的消息,急得直跺脚,顾不得向刘邦报告,连夜率人追赶韩信。
刘邦听说是去追赶韩信,立刻拍桌子:“大将跑了几十个,没见你追,一个寸功未立的韩信逃亡,你却亲自追赶,显然是在骗我。”萧何笑道:“那些逃走的将领容易得到,天下多的是,而像韩信这样的人,失去这一个,天下就没有第二个了。大王如果愿意做一辈子汉中王,那就用不着留韩信;如果大王有争夺天下的雄心壮志,除了韩信,没有第二个人能帮助你完成这个大业了。”刘邦见萧何如此看重韩信,相信韩信一定有些过人之处,就说:“好吧,我就依着你的意思,让他做个将军。”萧何并不满意,说:“叫他做将军,还是留不住他。”善于听取别人意见,又深信萧何的刘邦,当即决定:“那就拜他为大将吧!”萧何很高兴地说:“这是大王的英明。”说着,刘邦就准备把韩信找来,想马上拜他为大将。萧何又直言不讳地说:“大王平日骄慢无礼,拜大将是件大事,不能儿戏。如果大王真心要拜韩信为大将,那就应该选择一个良辰吉日,斋戒沐浴,隆重地举行拜将的仪式。”刘邦说:“好,我都依你。”
汉营里传出消息,刘邦要择日子拜大将啦。几个跟随刘邦多年的将军个个兴奋得睡不着觉,认为这次自己一定能当上大将。赶到拜大将的日子,拜的大将竟是平日他们瞧不起的韩信,一下子都愣了。
韩信后来果然不负萧何所望,为刘邦夺取天下,建立汉朝立下了汗马功劳,与萧何、张良并称兴汉三杰。
点评
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教育了古今多少人,从这则故事中人们看到了萧何为国求贤的一颗赤诚之心,看到了他识人爱才的伯乐精神,也看到了他那不嫉贤妒能、甘居人后的博大胸怀。萧何的确是一位有远见卓识的西汉开国良相。
知人善用,洞察先机
“百智之首,知人为上;百谋之尊,知时为先;预知成败,功业可立。”这是成功乃至成大事者的必要条件。
所谓知人,就是善于了解人,有知人之明;所谓知时,就是善于洞察世事,能够掌握作出决断的条件;所谓知成败,就是能够根据上述两个方面,对军事、政治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变化作出预测,并同时为取得最好结果而积极准备。
《孙子兵法》里有这样一段著名的话:“知己知彼,百战不殆;不知彼而知己,一胜一负;不知彼,不知己,每战必败。"这可谓是古代战争经验的总结。
“知彼“的情形十分复杂,包括对对方的将帅、士气、作战能力、所处形势等所有的方面的综合了解。如果说“知彼”的话,“知己”就更难,所谓“当局者迷“,人们往往很难对自己做出客观的了解和评价。如果既能客观地评价自我又能全面地了解对手,那么就会无往而不胜了。
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,也可谓有知人之明,亦有政治家的才干。他在派大将钟会和邓艾伐取蜀国时,做了一番细致独到的分析,可谓把钟会和邓艾紧紧地捏在手心里,不论二人反与不反,都逃脱不了司马昭的控制。
当初,司马文王(司马昭)想派遣钟会征伐蜀国,下属邵悌求见文
王说:“臣认为钟会的才能不足以担当统帅十万大军征伐蜀国的任务,否则只怕会有不测,请您再考虑考虑别的人选。’文王笑着说:“我难道还不懂得这个道理吗?蜀国给天下兴起灾难,使黎民不得安宁,我现在讨伐他,胜利如在指掌之中,而众人都说蜀不可以征伐,人如果犹豫胆怯,智慧和勇气就会丧失干净,智慧和勇气都没有了,即使他勉强去了,估计也打不了什么胜仗而只会大败而归。只有钟会与我们主意相同,现在派钟会伐蜀国,一定可以灭亡蜀国,灭蜀之后,即使发生了你所顾虑的事情,他又能做什么呢?
凡败军之将不可以同他谈论勇气,亡国的大夫不可以与他谋划保存国家,因为他们心胆都已吓破了。倘若西蜀被攻破,残留下来的人震惊恐惧,就不足以与他们图谋起事了;中原的将士各自思乡心切,就不肯与他同心了,倘若作乱,只会自取灭族之祸罢了。所以你不必对这件事感到担忧,只是不要把我的这些话再告诉别人了。"
等到钟会禀告邓艾有反叛的迹象,文王统兵将往西行,邵悌又说:“钟会所统领的军队超过邓艾五六倍,只要命令钟会逮捕邓艾就可以了,不值得你亲自领兵去。”文王说:“你忘记了你前一阵子说的话吗?怎么又说可以不必我亲自去呢?虽然如此,这些话也还是不可分开。我自己应当以信义对待他人,但他人也不应当辜负我,我怎能首先对人家产生疑心呢?近些日子中护军贾充曾向我说:是否有些怀疑钟会?我回答说:如果我派遣你去,难道又可怀疑你吗?我一到长安,事情就会自行结束了。”司马昭的军队到长安时,钟会果然像司马昭所预料的那样,已经死去了。
司马昭深知二人必反,但又派二人前去,这是用其勇。的确,如果不是邓艾出奇兵从阴平小路偷袭成都,蜀国还不知道何时才能攻破。正是由于邓艾和钟会两人的内外夹攻,蜀国才破于一旦。但二人皆有反心,必然相互牵制,所以,钟会先是逮捕了邓艾,宣布反叛,然后又被部将所杀,邓艾亦被乱兵所杀。二人取了成都,却又拱手送给了司马昭。即使钟会在蜀地反叛成功,司马昭也不怕,因为他早已断定,蜀地人心不可用,钟会成不了大事。况且司马昭听到钟会报告邓艾反叛的消息,即起大兵西去,众将不解,其实司马昭用意不在对付邓艾,而在对付钟会。可以说,司马昭实在是计出万全了。
古语云:“将欲取之,必先与之。"这句话与我们俗语中的“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”意思相近,即人们为达到一定的远期目标,有时候需要放弃一点眼前的利益。
春秋时期的秦晋关系也很有意思。今天还有一句话,叫做“永结秦晋之好",实际上,秦晋两国总是在勾心斗角,尔虞我诈,有时大打出手,弄得亲戚成了仇家。
晋国曾经一度动荡不安,国君屡有变动,持续了将近20年直到重耳成为国君才安定下来。晋公子夷吾在秦国,想借助秦国的力量回晋国即位,于是发生了下面一段故事:
晋国人郤芮说:“别人把国家都占去了,我们爱惜什么钱财?回国后能得到民心,贿赂些土地又有什么?"夷吾听从了。
齐田的隰朋率军队会合秦国送夷吾回晋国即位,夷吾就是晋惠公。秦穆公对郤芮说:“公子依靠的是什么力量?"答道:“下臣听说逃亡的人没有党羽,有党羽就一定有仇家。夷吾小时候不喜欢玩闹,能够斗争但很有限度,长大后这个脾性也未改。至于其他方面我就不是很了解了。"穆公又问秦国大夫公孙枝说:“夷吾的位子能够稳固吗?”公孙枝回答:“下臣听说只有合乎准则才能安定国家。《诗经》上说:无知无识,适应自然规律。‘这说的是文王。又说:不弄虚作假,不残害人民,就很少有不合乎典范的。不爱玩闹也不爱争斗,个性自然是少猜忌也不争强好胜。现在他的话里边充满猜忌和好胜,要安定国家,恐怕很难呀。”秦伯说:“猜忌多则怨恨多,又怎么能成功?正好可以为我所利用。”
穆公是一位很有头脑的国君,他不立好的,反立一个坏的,其目的就是利用坏国君搞垮晋国。夷吾回国果然是弄得天下大乱,同秦国发生了战争。
鲁德公十四年(公元646年)冬,秦国发生饥荒,向晋国请求粮食援助,晋国不给。晋大夫庆郑说:“前年晋国灾荒,秦国救济了我们大
量的粮食和钱财。现在我们不去救援他们,就应该算是幸灾乐祸,忘恩负义。我们忘恩负义,就会失去亲附的人;幸灾乐祸,是没有仁义;爱惜财利是不祥;激怒邻邦是不讲义气。这四种德都失掉了,凭什么保卫国家?"晋大夫虢射也以“皮之不存,毛将焉附”八字进谏。庆郑说:“背弃信用,背叛邻邦,谁来周济患难?不讲信用,祸患必至;失去后援,必定失败。这一定会应验的。”虢射说:“即使支援秦国也不会减轻对我们的抱怨,反而会助长敌人的力量,不如不给。"庆郑曰:“忘恩负义,幸灾乐祸,是百姓所唾弃的。亲近的人还会因此结仇,何况冤家敌国呢?”晋惠公听后依然不予理睬,仍是一意孤行。庆郑退出公室,说,“国君肯定会为此后悔的。”
当初秦国送晋惠公回国即位的时候,秦穆公把贾君托付给他,并且叮嘱:"让众公子都回国吧。“晋惠公曾答应送给中大夫器物,不久也违背了诺言。他曾向秦穆公许诺送给秦国黄河以外的五座城邑,东到虢略城,南及华山,还有黄河之内的解梁城,也没有兑现。晋国闹饥荒,秦国向晋国输送了粮食;秦国赶上饥荒,晋国却不伸出救援之手。秦穆公考虑到晋惠公做了这么多的不义之事,认为时机已到,决定大举讨伐晋国。
九月,晋惠公迎击秦国军队,先派出韩简观察敌情。韩简回来报告说:“敌军人数虽少,然而斗志昂扬,我军恐怕抵挡不了啊。”惠公问:“什么原因?”韩简回答:“国君您当初逃离晋国是得助于秦国,回晋即位也是由于秦国的宠信,饥荒时吃的是秦国粮食,秦国三次有恩于我国却不思图报,所以才起兵来攻打我们。现在我们又迎击他们,我军松懈,秦军振奋,斗志差一倍都不止啊。”
十四日,秦、晋两军战于韩原。此一役,秦国虏获晋惠公而回师。
点评
其实此次秦晋之战秦穆公已是胜券在握了。秦穆公早就做好了打算,这不仅仅是单纯的预测,而且一歩步地实行了自己的方案。秦穆公从对晋惠公夷吾的性格分析入手,再经过几次外交攻势,已经完全占据了主动的地位,更何况秦国的军队并不比晋国弱,一战而俘获晋惠公,就不是意料之外的事了。
知错即改,善莫大焉
陆家有两个女儿,小女儿是天上的月亮,大女儿是阴沟里的死狗。陆妈你长得不如你妹妹,脑子不如你妹妹,身材不如你妹妹,运气不如你妹妹,你有什么资格过得好,有什么资格幸福?陆微言姐姐,你的钱是我的房子是我的,你男朋友也是我的。你就安心地当又穷又没人要的老处女吧。陆一语凭什么?我也肤白貌美大长腿好么?分分钟能找个男人...
因为,她是真的很想念他,很想,很想,那股想要他的感觉,也越来越强烈。他们本来是夫妻,在这种事情上根本就没有必要压制。而且,此刻她也只是手受伤了而已...
音乐影视绘画书法雕塑文学你都懂?略知一二。都会一点的意思?嗯,都会亿点的意思。怀揣系统,靠艺术征服世界,成为各界人士顶礼膜拜的无冕之王。...
穿越加重生,妥妥主角命?篆刻师之道,纳天地于方寸,制道纹于掌间!且看少年段玉重活一世,将会过出怎样的精彩?...
陆原语录作为一个超级富二代装穷是一种什么体验?别拦着我,没有人比我更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!...
化神境修士陈默,与小师妹双双陨落后,竟然重回地球的高三时代?!前世初恋,陈默不屑一顾。前世敌人,陈默一拳打爆。前世你看我不起?今世我让你望尘莫及!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