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
元康元年元月下旬,梁王司马肜收拾车队离开长安,而赵王司马伦正式接管长安的布告也下达至雍、梁诸郡县。
而接收到公告后,刘羡表现得安之若素,正如他一直以来的看法一样,害怕什么用也没有,不如先做好自己。
因此他按部就班地在夏阳施政,一面仍继续招揽在外的夏阳流民,一面主持着在县内进行分田,劝农,课桑等等事务。
其实治理一方水土,说难不难,说简单也不简单,重要的是能不能切身体会到寻常农人百姓的感受,知道他们需要什么,又厌恶什么,然后才能针对性地进行解决。
得益于李密那半年多的教导,还有那强迫性的陇亩光阴,让他对农人的需求感同身受。
所以刘羡的施政还是颇得夏阳百姓的认可。
刘羡首先是在夏阳大规模提倡种豆,这是他初来夏阳就有的想法。
相比于需要大量用水的小麦,或是产量不高的粟米,种豆其实是一个很好的选择,它亩产虽不如小麦,可远高于粟米。
又收获期短,期间可以种些别的作物。
还有,虽不知道什么缘由,但种豆不仅不耗地力,还能令田力愈肥,适合养田。
最重要的是,蝗虫并不喜食大豆,多啃食豆苗的茎叶而已,这使得即使遭遇了蝗灾也不至于大量减产。
当然,种豆也有很多缺点:比如大豆不如麦米和粟米好吃,也不太容易消化;又比如豆田容易长杂草,人照料的精力要比寻常作物更多;人们平日喜欢酿酒作为饮料,可相比于小麦、粟米、高粱等作物,大豆并不适合酿酒……
但在刘羡看来,只要因地适宜,这些缺陷也是能忽视的。
乡亲们首先要吃饱,挑剔口感做什么?不能酿酒也好,正好少浪费粮食。
而悉心照料作物,这份耐心正是普通百姓所不欠缺的。
因此他在分田的时候,主动给百姓们分发大豆作为粮种,自己也以身作则,在俸田里播种了三百亩大豆。
并且为了消除普通百姓的顾虑,增加大家对豆食的喜爱。
他还在县府内开设了石坊,专门制作石磨,然后平价出售给普通百姓,同时教导他们做豆腐的技巧。
在这个时代,豆腐虽然已经发明了近两百年,但因为不好保存,制作麻烦等缺点,还未能走进千家万户,仅有士族豪门才会享用与制作。
但这些问题在豆子的数量上去后,都不是问题。
他甚至在思考,是否可以制作一些豆豉,然后作为夏阳本地的商品,拿到河东和京兆去贩卖。
在刘羡如此大力的推广下,夏阳县有一半的田亩成功改为豆田,堪称关中之最。
于此同时,刘羡又下定决心,令龙门津渡口免税。
在河东与关中之间,自古有三大渡口,分别是与潼关相望的风陵渡,地势最好且筑有浮桥的蒲津渡,再就是夏阳与汾阴之间的龙门渡。
龙门津其实渡口条件最差,相传是上古大禹治水时,开山辟路,大河在吕梁山和陕北高原之间,湍急奔腾,直到龙门渡口后,之后才变成平原,河流也因此平缓。
论风光壮美可能是三渡中最佳,但条件自然也艰苦一些。
由于夏阳长久衰落,龙门津渡口除去汾阴人往来外,几乎已经无人问津,甚至一度被王林与孙熹所占据。
但眼下贼乱既平,刘羡便决意重振渡口,哪怕为此得罪另外两大渡口的蒲坂县与华阴县也在所不惜。
所以他干脆免去了龙门渡的关卡税,而后发动徭役,在夏阳县城外修建了许多旅舍,鼓励并州与关中的商人从夏阳处过河。
若在夏阳处经商,更是只征收占地经营的市租,并发布公告,承诺两年内在夏阳市集内经商免税。
如此一套下来,刘羡的政令确实是卓有成效。
等到六月的时候,消息传播开来,自河东处来长安经商的商队,几乎过半都选择走龙门渡渡河,夏阳的市集也因此渐渐繁荣。
至少可以不用再跑去河东,就能买到足用的纸张了。
除此之外,刘羡还在夏阳城北建设了一座牧场,恢复了县内荒废了近二十年的铁官司,又在大河边造了一座水磨坊……虽然在一年之内,受限于夏阳贫瘠的人力,很多都是只草创了一个框架。
但相较于他来时的夏阳,可以说已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。
等到了八月份,征西军司集曹掾,辛冉一行人来到夏阳的时候,他们不免感到极为惊讶。
因为在征西军司的档案里,夏阳应该是一个仅有三百余户的小县。
这种户数表现在现实里,按道理来说,应该只有县城周围几里地有人耕种。
但在他们这一路走来,发现却并非如此。
心潮澎湃,无限幻想,迎风挥击千层浪,少年不败热血!...
因为,她是真的很想念他,很想,很想,那股想要他的感觉,也越来越强烈。他们本来是夫妻,在这种事情上根本就没有必要压制。而且,此刻她也只是手受伤了而已...
王猛,特种兵,代号暴王。此人凶残暴虐,狂猛无敌,乃兵之大凶!凶兵突然回归都市,策马江湖,再搅风云大佬们顿足捶胸放虎归山,控制不住了群号450242488狂兵部落...
我是万古人间一剑修,诸天之上第一仙。...
啥,老子堂堂的漠北兵王,居然要当奶爸?好吧,看在孩子他妈貌若天仙的份儿上,老子勉强答应了...
音乐影视绘画书法雕塑文学你都懂?略知一二。都会一点的意思?嗯,都会亿点的意思。怀揣系统,靠艺术征服世界,成为各界人士顶礼膜拜的无冕之王。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