书书小说网

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

第219章 悟孔子 叩两端 之智(第1页)

子曰:“吾有知乎哉?无知也。有鄙夫问于我,空空如也。我叩其两端而竭焉。”

子曰:“吾有知乎哉?无知也。有鄙夫问于我,空空如也。我叩其两端而竭焉。”初读这句话时,只觉是孔子自谦之语,不过是先贤面对世人赞誉时的谦逊表态。可随着人生阅历的不断增加,在经历了学习的困惑、工作的挑战、生活的抉择后,反复揣摩其中深意,才猛然发觉,这短短二十余字里,藏着为人处世、求知探索、治国理政的大智慧,如同深埋在沙砾中的明珠,历经两千多年的岁月洗礼,非但没有蒙尘,反而在不同时代的光影下,愈发闪耀着穿透时空的智慧光芒。

一、“无知”非真无,是敬畏与清醒的起点

在春秋那个礼崩乐坏却又思想勃发的时代,孔子周游列国,传道授业,其学识之渊博、思想之深邃,早已被世人公认。他门下弟子三千,贤者七十二,颜回、子贡、子路等弟子各有所长,却皆以孔子为师,尊其为“至圣先师”。可就是这样一位被后世尊为“万世师表”的学者,却坦然坦言“吾有知乎哉?无知也”。这份“无知”,绝非真的学识浅薄,更不是故作谦卑的客套话,而是一种对知识边界的清醒认知,一种对未知世界的敬畏之心,一种跳出“知识傲慢”的大智慧。

回溯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,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“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”,到近代爱因斯坦“用一个大圆圈代表我所学的知识,但是圆圈之外是那么多的空白,对我来说就意味着无知。而且圆圈越大,它的圆周就越长,它与外界空白的接触面积就越大”,古今中外的智者,似乎都有着相似的“无知”认知。这并非巧合,而是因为真正深入知识海洋的人,越能感受到知识的浩瀚无垠,越能明白自身所知不过是沧海一粟。

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,我们更能体会到孔子“无知”观的难能可贵。如今,互联网的普及让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变得无比便捷,手指轻轻一点,海量信息便如同潮水般涌入视野。社交媒体上,每个人都可以轻易发表自己的观点,似乎人人都成了“专家”。可事实上,很多人不过是被碎片化信息裹挟的“信息流民”——他们每天刷着短视频、读着标题党文章,对历史、科学、社会问题的认知停留在表面,却总觉得自己无所不知,对各种事情指手画脚。比如在历史事件的讨论中,有人仅凭一段剪辑过的史料、一句断章取义的名言,就对历史人物妄下评判;在科学话题的争论中,有人无视严谨的科学实验与数据,仅凭主观臆断就否定经过验证的科学结论。这些行为的根源,正是缺乏孔子所说的“无知”敬畏,陷入了“知识幻觉”的误区。

而孔子的“无知”,恰恰像一剂清醒剂,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理性。在学习中,承认“无知”,才能放下傲慢,主动去探索未知;在工作中,承认“无知”,才能发现自身不足,不断提升能力;在生活中,承认“无知”,才能尊重他人的经验,避免固执己见。就像晚清时期的魏源,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,没有固守“天朝上国”的迷梦,而是以“无知”的谦逊态度去了解西方,编写《海国图志》,提出“师夷长技以制夷”的主张,为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打开了一扇窗。如果魏源始终抱着“天朝上国无所不有”的傲慢,拒绝承认对西方的“无知”,或许中国近代化的脚步会更加艰难。

二、“空空如也”:放空自我,方能容纳真知

“有鄙夫问于我,空空如也”,这句话中的“空空如也”,历来有两种经典解读:一是指前来请教的“鄙夫”——这里的“鄙夫”并非贬义,而是指普通百姓,他们没有受过系统的学术训练,心中没有复杂的学术成见、没有固有的思维定式,带着最纯粹、最朴素的疑问来向孔子请教,其心“空空”,不含杂念;二是指孔子面对提问时的状态——无论提问者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,孔子都会放空自己的固有认知,不被以往的经验、已有的知识束缚,以“空空”的心境去倾听、去思考,从而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本质。这两种“空空”,相辅相成,共同构成了求知与解惑的最佳前提。

先看“鄙夫”之“空”。这种“空”,是未经世俗偏见污染的纯粹,是不带功利目的的好奇。在现实生活中,很多人的提问往往带着预设的答案,或者带着证明自己正确的目的,这样的提问,即便得到回答,也难以真正获得新知。比如在课堂上,有些学生向老师提问,并非真的不懂,而是希望老师说出自己心中早已认定的答案,若老师的回答与自己的想法不符,便会下意识地反驳,而非认真倾听。而“鄙夫”的提问,没有这样的功利心,他们只是想知道“为什么”“怎么办”,这种纯粹的“空”,让他们能够毫无保留地接受知识,如同一张白纸,能更好地描绘出知识的图案。
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
再看孔子之“空”。这种“空”,是主动摒弃成见的豁达,是打破思维定式的勇气。人在学习和生活中,很容易被过往的经验所束缚,形成“路径依赖”。比如一位长期从事传统行业的企业家,在面对互联网转型时,往往会不自觉地用传统行业的思维模式去规划互联网业务,结果常常水土不服;一位习惯了应试教育的学生,在面对需要创新思维的课题时,往往会局限于课本上的标准答案,难以提出新颖的观点。而孔子面对“鄙夫”的提问时,能做到“空空如也”,正是因为他明白,每个问题都有其独特性,每个提问者都有其不同的背景,只有放下固有的认知框架,才能真正走进问题的核心,给出贴合实际的解答。

北宋时期的程颢、程颐兄弟,在传承儒家思想时,就特别强调“存天理,灭人欲”中的“去私欲、放空心”,这与孔子的“空空如也”有着异曲同工之妙。二程认为,人心中的私欲、成见,就像蒙在镜子上的灰尘,只有将这些灰尘擦拭干净,让心变得“空空”,才能看清“天理”,理解事物的本质。明代的王阳明更是将这种“空”发展到极致,提出“心外无物”的观点——并非否定外物的存在,而是强调人的认知会被心中的杂念所影响,只有放空心灵,才能客观地认识世界。王阳明在龙场悟道时,正是摒弃了以往对儒家经典的教条式理解,放空自我,才最终领悟到“知行合一”的真谛。

在当代教育领域,“空空如也”的智慧同样具有重要意义。如今的教育,越来越强调“以学生为中心”,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,就是教师要放下“权威”的姿态,以“空空”的心境去倾听学生的想法。比如在语文课堂上,讲解一篇文学作品时,教师不应先将自己的解读强加给学生,而是要引导学生自己去阅读、去感受,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。有些学生的解读可能不符合传统的标准答案,但其中或许蕴含着独特的视角和真挚的情感。教师若能以“空空”的心态去接纳这些观点,不仅能保护学生的创造力,还能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,让学生真正爱上学习。

三、“叩其两端而竭焉”:辩证思维的千年智慧

“我叩其两端而竭焉”,这是孔子处理问题、探求知识的核心方法,也是这句话中最具智慧、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部分。“叩”,即探究、追问;“两端”,指问题的两个极端,比如好与坏、利与弊、强与弱、进与退;“竭焉”,则是竭尽全力、深入分析,直至找到问题的本质和解决办法。简单来说,“叩其两端”就是从问题的两个对立面入手,全面、深入地分析问题,不偏不倚,不被片面的观点所误导,最终得出客观、合理的结论。这种方法看似简单,实则蕴含着深刻的辩证思维,是中国传统哲学中“中庸之道”的重要体现。

(一)历史长河中的“叩两端”智慧

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,无数政治家、军事家、改革家都运用“叩其两端”的智慧,化解危机、推动发展,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典故。

除了前文提到的商鞅变法,西汉初年的“休养生息”政策,也是“叩两端”的经典案例。秦朝末年,天下大乱,连年战乱让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,人口锐减、土地荒芜。刘邦建立汉朝后,面临着一个棘手的问题:如何恢复社会经济,巩固新生的政权?当时朝堂上主要有两种观点:一种观点认为,应该效仿秦朝,采取严刑峻法,加强中央集权,快速恢复社会秩序;另一种观点则认为,秦朝的灭亡正是因为暴政,应该反其道而行之,采取宽松的政策,让百姓自由发展。

刘邦没有急于采纳任何一方的观点,而是“叩其两端”:一方面,他认识到秦朝的严刑峻法确实激化了社会矛盾,若继续沿用,很可能重蹈秦朝覆辙;另一方面,他也明白,新生政权需要稳定的秩序,完全放任自流,可能会导致地方势力坐大,威胁中央集权。于是,刘邦在丞相萧何的辅佐下,制定了“休养生息”的政策——在政治上,简化法律,减轻刑罚,废除秦朝的苛捐杂税;在经济上,鼓励农耕,减免赋税,让百姓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恢复生产;在军事上,减少征战,与匈奴采取“和亲”政策,为社会发展创造和平的环境。同时,刘邦也没有完全放弃中央集权,而是通过分封同姓王、削弱异姓王等方式,维护国家的统一。

这一政策的实施,既避免了秦朝暴政的弊端,又防止了放任自流的风险,使得汉朝的社会经济迅速恢复,人口逐渐增加,为后来的“文景之治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如果刘邦当时只看到秦朝暴政的危害,一味采取宽松政策,可能会导致国家失控;如果他只看到中央集权的重要性,继续沿用秦朝的严刑峻法,又可能引发百姓的不满,动摇政权根基。正是“叩其两端”的智慧,让他找到了最适合当时社会状况的发展道路。
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
再看唐朝的“贞观之治”。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,面临着如何治理国家的问题。当时朝廷内部存在两种主要的治国理念:一种是“王道”,主张以仁义道德教化百姓,实行仁政;另一种是“霸道”,主张以武力和法律统治百姓,强化君主权威。

唐太宗没有偏向任何一方,而是“叩其两端”进行分析:“王道”虽然能赢得百姓的民心,但如果过于软弱,可能会导致社会秩序混乱,难以应对外部的威胁;“霸道”虽然能快速建立秩序,但如果过于严苛,可能会失去民心,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。于是,唐太宗采取了“王道为主,霸道为辅”的治国策略——在对待百姓方面,他轻徭薄赋、重视民生,虚心纳谏,任用贤能,比如重用魏徵等敢于直言进谏的大臣,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;在对待边疆问题和内部叛乱方面,他则展现出强硬的态度,派遣军队平定突厥、高昌等政权的叛乱,维护国家的统一和边疆的稳定。

同时,唐太宗还注重法律的制定与执行,他命人修订《唐律疏议》,强调法律的公正性,既不纵容权贵,也不欺凌百姓。这种“刚柔并济”的治国方式,正是“叩其两端”的体现,最终造就了“贞观之治”的盛世局面——百姓安居乐业,社会秩序井然,国家实力强盛,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。

(二)当代社会中的“叩两端”实践

在当代社会,“叩其两端而竭焉”的智慧依然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,从企业管理到科技创新,从社会治理到个人成长,都能看到它的身影。

在企业管理领域,华为的发展历程就是“叩两端”的典型案例。华为在发展初期,面临着“自主研发”与“引进技术”的抉择。当时有两种观点:一种观点认为,应该全力自主研发,掌握核心技术,避免被国外企业“卡脖子”;另一种观点则认为,自主研发投入大、周期长、风险高,不如引进国外先进技术,快速占领市场。

华为的创始人任正非没有简单地选择其中一种方式,而是“叩其两端”:一方面,他认识到核心技术的重要性,如果长期依赖国外技术,一旦遇到技术封锁,企业就会陷入绝境;另一方面,他也明白,自主研发不能一蹴而就,需要时间和积累,在短期内,引进技术可以帮助企业快速成长,为自主研发积累资金和经验。于是,华为采取了“引进—消化—吸收—再创新”的策略——在初期,从国外引进先进的通信技术,进行消化和吸收,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;同时,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研发,建立自己的研发团队,逐步掌握核心技术。

随着企业的发展,华为越来越重视自主研发,每年将销售收入的10%以上投入研发,在5G、芯片、操作系统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。但华为也没有完全排斥外部合作,而是与全球各地的企业、高校开展合作,共同推动技术创新。正是这种“叩两端”的策略,让华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,从一家小小的民营企业成长为全球领先的通信技术企业。即便后来面临美国的技术封锁,华为也能凭借自己掌握的核心技术,从容应对,保持企业的稳定发展。

在科技创新领域,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也体现了“叩两端”的智慧。新能源汽车在发展过程中,面临着“续航里程”与“安全性能”的矛盾。消费者希望新能源汽车有更长的续航里程,以满足长途出行的需求;而企业则需要考虑电池的安全性能,避免出现自燃等安全事故。

热门小说推荐
妖夏

妖夏

盛夏不老不死了上千年,看尽了想到想不到的各种热闹。没想到,她却也成了别人眼里的热闹,在一群不靠谱参谋的参谋下,屡战屡败,屡败屡战本闲初心不改,这本立志要写回言情了!...

闪婚厚爱:误嫁天价老公

闪婚厚爱:误嫁天价老公

简然以为自己嫁了一个普通男人,谁料这个男人摇身一变,成了她公司的总裁大人。不仅如此,他还是亚洲首富帝国集团最神秘的继承者。人前,他是杀伐果断冷血无情的商业帝国掌舵者。人后,他是一头披着羊皮的狼,把她啃得连骨头也不剩。...

问道章

问道章

穿越加重生,妥妥主角命?篆刻师之道,纳天地于方寸,制道纹于掌间!且看少年段玉重活一世,将会过出怎样的精彩?...

霍少的闪婚暖妻

霍少的闪婚暖妻

陆家有两个女儿,小女儿是天上的月亮,大女儿是阴沟里的死狗。陆妈你长得不如你妹妹,脑子不如你妹妹,身材不如你妹妹,运气不如你妹妹,你有什么资格过得好,有什么资格幸福?陆微言姐姐,你的钱是我的房子是我的,你男朋友也是我的。你就安心地当又穷又没人要的老处女吧。陆一语凭什么?我也肤白貌美大长腿好么?分分钟能找个男人...

神兵奶爸

神兵奶爸

啥,老子堂堂的漠北兵王,居然要当奶爸?好吧,看在孩子他妈貌若天仙的份儿上,老子勉强答应了...

万古天帝

万古天帝

人族少年叶寒,身怀神秘功法天帝诀,入大世界中,与群雄争霸,观万族并起!天地苍茫,今朝我主沉浮!小说关键词万古天帝无弹窗万古天帝txt全集下载万古天帝最新章节阅读...